📢 Gate廣場獨家活動: #PUBLIC创作大赛# 正式開啓!
參與 Gate Launchpool 第 297 期 — PublicAI (PUBLIC),並在 Gate廣場發布你的原創內容,即有機會瓜分 4,000 枚 $PUBLIC 獎勵池!
🎨 活動時間
2025年8月18日 10:00 – 2025年8月22日 16:00 (UTC)
📌 參與方式
在 Gate廣場發布與 PublicAI (PUBLIC) 或當前 Launchpool 活動相關的原創內容
內容需不少於 100 字(可爲分析、教程、創意圖文、測評等)
添加話題: #PUBLIC创作大赛#
帖子需附帶 Launchpool 參與截圖(如質押記錄、領取頁面等)
🏆 獎勵設置(總計 4,000 枚 $PUBLIC)
🥇 一等獎(1名):1,500 $PUBLIC
🥈 二等獎(3名):每人 500 $PUBLIC
🥉 三等獎(5名):每人 200 $PUBLIC
📋 評選標準
內容質量(相關性、清晰度、創意性)
互動熱度(點讚、評論)
含有 Launchpool 參與截圖的帖子將優先考慮
📄 注意事項
所有內容須爲原創,嚴禁抄襲或虛假互動
獲獎用戶需完成 Gate廣場實名認證
Gate 保留本次活動的最終解釋權
港幣穩定幣發行:基於聯繫匯率制度的鏈上重構與 CBDC 的本質差異
撰文:祝維沙
香港《穩定幣條例》出臺後,我在《當前發行港幣穩定幣的方法需要重構》等文章中指出,現行發行機制存在潛在缺陷,並系統性的指出了解決路徑。有人認爲,我所提出的方法不過是將港幣聯繫匯率制度「區塊鏈化」,與央行數字貨幣(CBDC)的發行方式大同小異。本文旨在回應這一疑問,釐清二者本質區別。
核心觀點:央行發行的是基礎貨幣 M0,而港幣穩定幣屬於廣義貨幣 M2。CBDC 的發行主體是央行,港幣則由商業銀行發行。兩者在信用基礎、流通機制與價值穩定方式上存在根本差異。
一、港幣與 CBDC 的區別
發行主體不同
CBDC 由中央銀行(例如中國人民銀行)直接發行,是央行的負債,屬於法定數字貨幣。
港幣則由三家商業銀行發行:匯豐銀行(HSBC)、渣打銀行(Standard Chartered)和中國銀行(香港)(BOCHK)。香港金融管理局(金管局)僅發行 10 元及以下的硬幣和紀念鈔。
信用背書與支持機制不同
CBDC 以國家信用爲背書,法律地位等同於現金(M0),無需資產抵押。
港幣依托聯繫匯率制度,發鈔行每發行 7.8 港元須向金管局繳納 1 美元作爲儲備。其信用基於美元儲備、金管局信用與發鈔行信用的三重支持。
貨幣創造路徑不同
CBDC 遵循「央行 → 商業銀行 → 公衆」的雙層運營體系。
港幣通過「商業銀行抵押美元 → 創造存款貨幣 → 進而通過信貸放大貨幣量」的方式生成,本質是市場驅動的貨幣創造。
貨幣形態與技術基礎不同
CBDC 基於區塊鏈或分布式帳本技術(DLT),屬中心化系統,支持可控匿名、可編程性與離線交易。
港幣以現鈔與存款並存,現鈔由商業銀行發行,存款佔供應量 90%以上,通過銀行體系電子記帳實現流通。
二、港幣穩定幣與 CBDC 的異同
盡管二者均可能採用區塊鏈作爲技術底層,但其發行機制有本質區別:
港幣穩定幣由持牌商業銀行或機構發行,以等值美元儲備和聯繫匯率制爲基礎,發行過程市場化,信用依賴儲備資產。
CBDC 則由央行直接發行和信用背書,屬國家法幣的數字形式。
三、港幣發行模式是法幣穩定幣的「鼻祖」
1982 年加密貨幣原始概念由大衛喬姆(David Chaum)提出,到 1989 年他才發明數字現金(DigiCash),中本聰的比特幣系統「現金」一詞來源於此。
當時加密貨幣還在襁褓中,聯繫匯率制度作爲成熟的制度從 1983 年運行至今已 42 年,其市場化、分散化設計體現了「不依賴單一權威」的區塊鏈精神。USDT 等穩定幣於 2014 年才出現,其創始人布洛克·皮爾斯(Brock Pierce)公開表示「借鑑了香港發鈔行模式」。可以說,港幣發行機制是穩定幣的制度先驅,其成功源於制度設計而非技術,至今都沒有超越。 而港幣中心化的調節和管理被 USDT 採納,而「不依賴單一權威」的區塊鏈精神沒有體現在 USDT 之中。而 USDT 實質可視爲港幣發行方式的閹割版,並不適合絕大多數主權穩定幣的發行。
四、港幣穩定幣的合理發行方式
若將港幣發行的底層技術替換爲區塊鏈,即形成「港幣穩定幣」。這一模式能有效解決穩定幣發行的三大核心問題:救助缺位、信用不透明與命名混亂,避免在錨定幣基礎上重復發行穩定幣的「疊加槓杆」風險。
在這一模式下,港幣與港幣穩定幣並行流通,無槓杆之憂。即使港幣或穩定幣匯率偏離 1 美元兌 7.75–7.85 港元的區間,也可通過機制獨立調節。
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本特·霍姆斯特倫(Bengt Holmström)在《抵押與流動性》(2023)中指出:「香港聯繫匯率制的抵押-套利雙軌機制,是應對貨幣危機的帕累托最優解」。採用聯繫匯率制度,並以區塊鏈實現港幣穩定幣,是當前港幣穩定幣最優解。
五、金管局的及時響應與未盡之事
我在 7 月 21 日發表《穩定幣法案推出後會引發金融海嘯嗎?》一文,指出穩定幣發行存在的三大風險,我沒有講透,是給有心人看的。暗示港幣穩定幣是金融海嘯的風口。
金管局於 8 月 1 日推出「實名穿透 + 數據留存 + T+1 贖回」政策,雖引發市場爭議,但有效堵住了系統性風險大部分漏洞,產生金融海嘯的可能性大幅減小。他們擅長細節執行而戰略層面的高度尚有提升空間。例如港幣機制比 USDT 機制高出一節,爲什麼香港金管局要退而求其次?難道需要跟美國走嗎?不知道彭勵治爵士才是鼻祖嗎?
Sir John Henry Bremridge 香港聯繫匯率的優秀設計者
若金管局未及時響應,我原本計劃撰寫《貝森特收割香港:港幣徹底崩潰》一文,深入分析潛在危機。由此可見,金融制度與機制設計遠比技術本身更重要。
如果對《貝森特收割香港:港幣徹底崩潰》感興趣的讀者可登入無鏈網站,從 8 月 20 日開始十天內,下載無鏈平台達到 3000 人我便寫此文。盡管部分漏洞被堵住了,但還是乾貨滿滿富有創意,會很有啓發。貝森特不可能幹這事,但是加密貨幣的人就說不準了。當然也不容易讓港幣崩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