💙 Gate廣場 #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# 💙
用Gate品牌藍,描繪你的無限可能!
📅 活動時間
2025年8月11日 — 8月20日
🎯 活動玩法
1. 在 Gate廣場 發布原創內容(圖片 / 視頻 / 手繪 / 數字創作等),需包含 Gate品牌藍 或 Gate Logo 元素。
2. 帖子標題或正文必須包含標籤: #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# 。
3. 內容中需附上一句對Gate的祝福或寄語(例如:“祝Gate交易所越辦越好,藍色永恆!”)。
4. 內容需爲原創且符合社區規範,禁止抄襲或搬運。
🎁 獎勵設置
一等獎(1名):Gate × Redbull 聯名賽車拼裝套裝
二等獎(3名):Gate品牌衛衣
三等獎(5名):Gate品牌足球
備注:若無法郵寄,將統一替換爲合約體驗券:一等獎 $200、二等獎 $100、三等獎 $50。
🏆 評選規則
官方將綜合以下維度評分:
創意表現(40%):主題契合度、創意獨特性
內容質量(30%):畫面精美度、敘述完整性
社區互動度(30%):點讚、評論及轉發等數據
Web3制勝法寶:項目如何構建羣體心智贏得用戶信任
羣體心智:Web3項目的制勝法寶
1981年,16歲的釋永信進入了當時幾乎被遺忘的少林寺。寺內僅有9位僧人,靠種地和香火艱難度日。轉折點出現在一年後:一部功夫電影在全國引起轟動,古寺一夜之間成爲大衆關注的焦點。
釋永信精準把握了這次"心智紅利"。雖然他並非武藝最高強的人,卻完成了一次跨時代的品牌定位:將"少林寺等同於中國功夫"的觀念,深植於全球觀衆的腦海。
在隨後的幾十年裏,他系統整理武術典籍、推動表演出海、開展文化傳播、打造商業授權,將少林打造成了全球"功夫認知"的入口。更重要的是,這種認知最終轉化爲實際收益:門票、IP、地產、無形資產管理等。認知成爲了商業的入口。
這就是"羣體心智"的力量:當你在用戶腦海中留下明確、唯一的標籤,你就有資格講故事、定價格,並長期存在。
羣體心智與Web3項目的關係
釋永信的成功之處在於:在全球用戶心中,綁定了一個關鍵詞的定義權。這正是幾乎所有Web3項目都在努力卻極少做到的事。
對於Web3項目而言,"羣體心智佔有"的作用遠超"實戰佔有率"。但"關注羣體心智"不是一句空話,它貫穿了項目從0到1的每一個階段,特別是TGE這個關鍵節點。
TGE之後,項目的運行邏輯會徹底改變。你不再只是講故事、拉關注,而是開始面對真實市場的定價、套利和博弈。這種轉變非常劇烈,一旦準備不足,前期所有的熱度和期待都可能在幾天內迅速瓦解。
因此,項目方必須提前思考:在TGE之前,你到底該搶佔什麼樣的用戶心智?該講怎樣的敘事?該把自己擺在用戶腦海中的哪個位置?
TGE前,項目方該如何構建"羣體心智"?
對於大多數Web3項目而言,TGE是第一次站上公開市場的舞臺。但真正決定成敗的,其實是在TGE之前。這個階段,是你搶佔用戶心智的黃金窗口。它不僅關乎代幣能否順利上線,更關乎你能不能借助這次"集體注意力時刻",在用戶腦海中種下一個可被長期記住的認知標籤。
你如何通過這段時間,把項目的定位講清楚、信任打牢固、預期穩得住,決定了你能不能收獲真正有價值的早期參與者。否則你等來的,可能不是啓動,而是終結。
建議還沒TGE的項目,先做一次"心智三問"自查:
TGE之後,項目正式進入"金融標的"狀態
TGE之後,項目不再只是產品、願景、故事,而是成爲了一個有價格、有流動性、有二級交易的金融資產。你是否值錢、值不值得買、能不能漲,開始以最公開、最冰冷的方式被驗證。
首先變化的是用戶結構。曾經那些陪你講理想、跑測試網、活躍社區的早期用戶,身分也發生了轉變。他們現在既是使用者,也是交易者。而更大的一波交易者,此刻才剛剛進場。他們不是來"聽你講故事"的,而是來問一個更直接的問題:"你這個幣,有沒有賺錢機會?"
Web3很少有是"產品無可替代"的。你哪怕做得比競品好20%、30%,只要幣價沒有動靜、市場沒有波段,你依然會被迅速拋棄。用戶不會給你時間和耐心去成長,他們會立刻去追那個"看起來更能漲"的項目。
因此,項目方必須正面回答一個問題:爲什麼別人要買你的幣?
這背後,其實對應的是三類典型的用戶心智模型:
低階玩家:我產品好。用戶:好不好不重要,反正我不是不敢買。
這類項目最常見的心理是:"我們技術領先、產品體驗好、團隊很認真"。但市場不會因爲你努力就給你回報。
用戶的反應通常是:"你說得再好,有波動嗎?沒有?那我不敢買。"
這是典型的"產品價值和金融價值割裂"。在Web3,只有產品,沒有價格彈性,是撐不起用戶信任的。你可以是builder,但在用戶眼裏,你只是一個"沒有預期差的幣"。
現實是,產品體驗早已不是稀缺品,但能調動注意力的價格預期才是。
所以你需要明白:你以爲自己是在構建產品,其實你在競爭的是金融情緒的心智入口。
中階級玩家:我有利好,我拉盤。用戶:短期投機一下,獲利我趕緊跑。
Web3絕大多數用戶,是短平快的投機者。他們也不奢望長期共建,但只要你有拉盤、有節奏、有利好,他們就會進來參與。
他們不是信仰者,更不是社區布道者。但只要你制造了"可交易性",他們就會進場做一輪。
這不是壞事。相反,這說明你有"動靜"了。用戶知道你是一個可以做波段的項目,哪怕不能抱死,也值得蹲點。
只要你能做成幾次有效拉盤,市場就會開始默認你是個"有行情"的幣。你的代幣會被加進用戶的watchlist,會有一批人專門等你下一次出手。
從沒人關注 → 有人參與 → 有人蹲點,這就是Web3中"價格彈性心智"的慢慢建立的過程。
高階玩家:讓用戶覺得"這個幣值得留着,賣飛就上不去車了"
最理想、也是最難打下的用戶心智,是當用戶在清倉時,主動留下你的幣。他們心中浮現的不是"能不能賺快錢",而是:"這個項目,下一輪我可能還用得上。" "這個幣,一旦漲了我可能就買不回來了。"
要達到這個層級,項目必須建立起一個完整的"信任 × 預期 × 反饋"循環,至少滿足四個條件:
這種代幣不一定天天暴漲,但用戶心裏知道,"你是值得長期參與的資產",自然會留倉、傳播、維護。
SUI:一個心智反轉的真實案例
拿一個最近被列爲長期標的的幣:$SUI。來拆解一下
SUI擁有豪華的團隊(來自某社交平台元宇宙項目的產研團隊),幾十億美金的一級市場估值也成爲了各大投資機構的FOMO對象。實話說,TGE初期SUI的表現並不好,社區整體感受是,項目方高傲自大不貼近社區。直到一年半以前,SUI突然意識到了社區的重要性,一手繼續推生態一手抓社區。
之後發生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。突然間,SUI在市場心智層面成爲了"小SOL"。擠入了,用戶願意長期持有資產名單。
其實Sui在今年夏天已經經歷了兩件對市場信心構成考驗的事件:一是5月底生態項目遭遇安全事故,導致約2.23億美元的流動性池被耗盡;二是7月初迎來4400萬枚、價值近2億美元的大額代幣解鎖,是整個季度最大的釋放之一。
按照常規節奏,這種連環負面本應帶來價格崩盤和社區情緒崩潰。但結果卻相反:SUI不僅沒有被市場拋棄,反而在大前天漲到了$4.39,創下了今年2月以來的新高,成爲板塊內最具交易熱度的項目之一。
爲什麼它扛住了?其實關鍵不只在於Sui團隊對黑客事件等負面情況沒有回避、而是迅速承擔責任。真正重要的是,Sui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裏,用行動慢慢改變了用戶對它的認知,把原本被吐槽"高傲冷漠"的形象,一點點拉回成了一個"值得信任、能長期押注"的項目。
以生態項目遭攻擊爲例,雖然這是由第三方智能合約引發的風險,Sui並非直接責任方。但團隊並沒有甩鍋,不僅立即暫停相關合約、凍結兩筆涉事錢包、合作Sui驗證節點發起投票,還聯合Sui基金會安排貸款,籌集補償資金來承諾"全額賠付"受害者。最終90.9%驗證人投票支持釋放1.62億美元凍結資產,賠償方案順利通過。
整個過程透明、迅速、帶有極強執行力,也讓外界不僅一次真正意識到:這個團隊在關鍵時刻,是扛得住、願意兜底的。
它給大家示範的是:只要你前期建立了清晰的心智錨點,並在TGE後持續兌現,市場是會給你時間和空間的。
信任,是唯一值得押注的方向
很多項目會來找我做市場,但我合作的項目一直很少。不是我眼光多高,而是我只願意把自己的時間和信用投入到值得信任的團隊裏。
在我決定是否協助之前,我都會做完整的項目DD,核心判斷標準只有兩個:這個團隊是否值得我信任?它的社區是否相信他們?
如果有一點不成立,那無論narrative多漂亮,我都會選擇不合作。我不認爲我能靠一場營銷幫項目變好,更不會把信任交給一個不負責任的團隊。
因爲說到底最終Web3項目的核心競爭力,不是技術壁壘,也不是融資額。而是你能不能在一羣人心中,留下一個清晰、可信、值得被轉述的位置。
這就是羣體心智,也是Web3真正的勝負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