📢 #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三期# 正式启动!
🎮 本期聚焦:Yooldo Games (ESPORTS)
✍️ 分享独特见解 + 参与互动推广,若同步参与 Gate 第 286 期 Launchpool、CandyDrop 或 Alpha 活动,即可获得任意奖励资格!
💡 内容创作 + 空投参与 = 双重加分,大奖候选人就是你!
💰总奖池:4,464 枚 $ESPORTS
🏆 一等奖(1名):964 枚
🥈 二等奖(5名):每人 400 枚
🥉 三等奖(10名):每人 150 枚
🚀 参与方式:
在 Gate广场发布不少于 300 字的原创文章
添加标签: #Gate广场征文活动第三期#
每篇文章需 ≥3 个互动(点赞 / 评论 / 转发)
发布参与 Launchpool / CandyDrop / Alpha 任一活动的截图,作为获奖资格凭证
同步转发至 X(推特)可增加获奖概率,标签:#GateSquare 👉 https://www.gate.com/questionnaire/6907
🎯 双倍奖励机会:参与第 286 期 Launchpool!
质押 BTC 或 ESPORTS,瓜分 803,571 枚 $ESPORTS,每小时发放
时间:7 月 21 日 20:00 – 7 月 25 日 20:00(UTC+8)
🧠 写作方向建议:
Yooldo
老牌项目上币遭遇的困境:真实价值与市场期待的矛盾
项目上币经历引发的行业反思
近期,我们项目正在进行品牌和主网升级,同时进行换币工作,因此与多家交易平台进行了接触。作为一个从2017年就开始构建的项目,我们对这些标准流程都相当熟悉。除了必要的合规程序和代码审计外,主要考虑的是市场预算、新增用户/流量以及如何让现有用户受益等方面。项目方需要流动性和新的交易渠道,交易平台则需要用户和交易量,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。
然而,在与交易平台初步沟通后,研究部门的评判环节却出现了一些有趣的情况。他们提出了几个可能导致我们无法上币或需要增加预算的问题点。我想分享其中几个特别有意思的:
首先,他们认为我们的数据和热度不够,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和链上数据方面。这让我感到疑惑,作为专业的研究部门,难道他们无法辨别数据的真实性吗?一个拥有数十万粉丝的社交账号,每条推文却只有几千浏览量和寥寥无几的评论,这显然不合常理。同样,链上数据中大量的打包交易记录也不符合正常用户行为模式。尤其是在AI数据标注这个专业领域,大规模同时进行数据标注的情况更是不太可能发生。
其次,他们强调了投资机构背书的重要性。然而,作为一个成立已有6年多的老项目,我们一直依靠自身资金发展,从未接受外部投资。在我们看来,这种纯社区驱动、无风投控制的模式不是更值得称赞吗?可惜在研究部门眼中,这反而成了缺乏权威机构背书、不够正统的表现。
第三个问题涉及代币流通量和估值。我们的代币已全部解锁,市值等于全面稀释估值,其中近70%锁定在验证节点中。研究部门认为这可能带来巨大的抛压,但我不禁要问:既然大部分代币都在验证节点里,纯社区驱动的项目,谁会大规模抛售呢?况且,我们作为一个老牌项目,早已在多个交易平台上市,如果要抛售,为何要等到现在?更重要的是,抛压大小应该与市值成正比,而我们这个拥有实际业务、产品、客户和收入的AI数据层项目,市值仅有不到1亿美元。相比之下,那些刚上线就估值10亿美元的项目,才更值得关注其未来的抛压风险吧?
除此之外,还有许多值得吐槽的点。我理解研究人员每天需要分析大量项目,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数据维度,这其中涉及许多专业知识。但最基本的真伪辨别能力难道不应该具备吗?
令人遗憾的是,现在似乎流量造假、数据造假、项目换皮(甚至创始人换皮)、空投给工作室然后交给做市商出货等行为,竟然成为了项目上币的基本操作。
我认为,早期项目上币应该类似风险投资,主要看重的是团队的底蕴。如果上币都依赖这些面向交易所、风投的手段和操作,那么这些项目的长期发展前景实在令人担忧。
作为行业老兵,我们对这些技巧和手段并不陌生。我们之所以不采用这些方法,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最终只会便宜了工作室、灰产和庄家,代价则是新进散户的资金、开发者工作重心的偏移以及整个行业的衰退。
回想起2017/2018年ICO时期认识的伙伴们(其中不少人已经退休),虽然当时的社区资源匮乏,但每次讨论的话题都围绕如何提高效率和安全性,如何推广到市场,遇到黑客攻击时大家齐心协力等等,真正体现了共同发展的精神。那时介绍风投和交易所上币机会都是无偿的,而现在动不动就是各种回扣、介绍费、推荐费和管理费。
真心怀念那个纯粹的时代,怀念当初纯粹的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