适配器签名:跨链原子交换新技术解析及应用前景

robot
摘要生成中

适配器签名及其在跨链原子交换中的应用

随着比特币Layer2扩容方案的快速发展,比特币与Layer2网络之间的跨链资产转移需求显著增加。目前主要有三种跨链交易方案:中心化跨链交易、BitVM跨链桥和跨链原子交换。其中跨链原子交换技术具有去中心化、隐私保护等优势,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中得到广泛应用。

跨链原子交换主要包括基于哈希时间锁(HTLC)和基于适配器签名两种方案。相比HTLC,适配器签名方案具有更好的隐私性、更低的链上占用和交易费用。本文重点介绍了适配器签名的原理及其在跨链原子交换中的应用。

解析比特币与Layer2资产跨链技术

适配器签名与跨链原子交换

适配器签名是一种特殊的数字签名,可用于实现跨链原子交换。主要包括Schnorr适配器签名和ECDSA适配器签名两种。

Schnorr适配器签名

Schnorr适配器签名的基本流程如下:

  1. Alice生成随机数r,计算R = r·G,Y = y·G
  2. Alice计算预签名ŝ = r + cx
  3. Alice将(R,ŝ)发送给Bob
  4. Bob验证ŝ·G = R + cX
  5. Bob计算s = ŝ + y
  6. Bob广播(R,s)完成交易
  7. Alice从s中提取y = s - ŝ

解析比特币与Layer2资产跨链技术

ECDSA适配器签名

ECDSA适配器签名的流程类似,主要区别在于签名等式的形式不同:

ŝ = r^(-1)(hash(m) + R_x·x)

此外,ECDSA适配器签名还需要一个零知识证明来保证R和r的正确性。

解析比特币与Layer2资产跨链技术

问题与解决方案

随机数安全问题

适配器签名中随机数的泄露或重用都可能导致私钥泄露。解决方案是使用RFC 6979规范,通过确定性方法从私钥和消息派生随机数。

跨链场景问题

  1. UTXO与账户模型异构:比特币使用UTXO模型,而以太坊使用账户模型,导致无法直接应用适配器签名。解决方案是在账户模型链上使用智能合约实现原子交换逻辑。

  2. 不同签名算法:当两条链使用相同曲线但不同签名算法时,适配器签名仍然安全。

  3. 不同曲线:如果两条链使用不同的椭圆曲线,则无法使用适配器签名进行跨链交换。

解析比特币与Layer2资产跨链技术

数字资产托管应用

适配器签名可用于实现非交互式的数字资产托管。主要流程如下:

  1. Alice和Bob创建2-of-2多重签名输出
  2. 双方分别生成适配器签名,并加密适配器secret
  3. 将加密后的secret发送给托管方
  4. 发生争议时,托管方可解密并提供适配器secret给一方

这种方案无需托管方参与初始化,且可实现非交互式托管。

解析比特币与Layer2资产跨链技术

总结

适配器签名为跨链原子交换提供了一种高效、隐私的解决方案。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考虑随机数安全、异构系统兼容等问题。此外,适配器签名还可扩展应用于数字资产托管等场景,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
解析比特币与Layer2资产跨链技术

解析比特币与Layer2资产跨链技术

BTC-0.33%
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,仅供参考(非陈述/保证),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,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。详见声明
  • 赞赏
  • 9
  • 转发
  • 分享
评论
0/400
GasGuzzlervip
· 07-18 03:54
搞这玩意最终还不是跑路
回复0
HodlNerdvip
· 07-17 23:59
说实话,这是博弈论的巅峰……适配器签名正在改变一切
查看原文回复0
汤米老师vip
· 07-17 21:46
跨链的未来在这啊
回复0
StableNomadvip
· 07-15 17:22
这让我想起了2018年的原子交换……理论上完美,但实际上平平无奇
查看原文回复0
ME_Victimvip
· 07-15 04:26
又涨姿势了
回复0
烤猫铁粉vip
· 07-15 04:25
终于有人说人话了
回复0
快照自动机vip
· 07-15 04:10
不懂就问,暴露身份了
回复0
空投猎手小明vip
· 07-15 04:09
就这点隐私还行吗???
回复0
Wallet_Whisperervip
· 07-15 04:08
看不懂 但挺牛的样子
回复0
查看更多
交易,随时随地
qrCode
扫码下载 Gate APP
社群列表
简体中文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English
  • Tiếng Việt
  • 繁體中文
  • Español
  • Русский
  • Français (Afrique)
  • Português (Portugal)
  • Bahasa Indonesia
  • 日本語
  • بالعربية
  • Українська
  • Português (Brasil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