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探索Web3社交的机遇与使命近期Web3舆论充满戾气,仿佛就是一个大型韭菜场。然而,Ponzi是中性的,是降低项目运营成本的融资技术,为项目最终成功护航。无论是DeFi、social还是其他赛道,都有持续奋斗的builder。Web3革命尚未失败,我们仍在期待去中心化的未来。本文将梳理近8年Web3社交领域的发展历程,总结经验教训,探寻潜在机遇。Web3社交虽未完全成熟,但成果可圈可点。在技术持续进步、门槛不断降低的过程中,真正的产品涌现或许就在此时此刻。## Web3社交的底层需求理论成功产品建立在坚实需求之上。人是社会动物,有社交需求。社交需求包括建立链接、感知他人、获得反馈等。持有代币是新型链接方式,开放可验证的数据库扩大了链接获得的信息维度。互联网社交行为动机包括自我展示、情绪宣泄和寻找认同。从论坛到社交媒体,新场景不断涌现。规模经济是互联网社交显著特征,无法建立规模经济的项目难以生存。Web3的独特优势在于跨数据库、可组合的社交界面,以及用代币量化权利互动的场景。近年来,Web3行业为获得规模优势费尽心机。## Web3社交的发展脉络Web3社交发展呈现两个趋势:1. 发展去中心化社交技术标准2. 用社交建立代币共识### 去中心化社交技术标准的竞争去中心化社交是未来刚需。新一代项目如Bluesky、Nostr、Lens、Farcaster等都给出了自己的协议。技术不是问题,关键是如何突破规模劣势。代币激励成为多数项目的直接手段。#### 代币激励革命遇阻代币激励面临两大困境:社交内容主观价值难以判断,以及女巫攻击。STEEM作为先驱项目,在多个维度进行了创新尝试,但最终因共识崩塌而衰落。其他项目如Torum、BBS等也采用代币激励,但违背了社交的"非金钱回报"要素。外部物质回报会降低内在心理回报,导致社交效率变低。Farcaster上的Degen通过Meme代币激励社交项目的金融功能,创造财富效应,引发生态繁荣。这或将成为更优越的代币激励技巧。#### 内容自主革命阶段性挫折早期项目如Mirror尝试内容上链、资产化,但缺乏流量和运营能力。内容资产化暂时还没有很好的案例。市场对内容资产化不敏感的另一原因是时机不对,用户并不那么在意自身内容主权。#### 注意力主权的新征程内容推荐系统持续发展。项目如Yup、Wormhole3等尝试用代币激励内容列表式推荐,但难以与智能算法抗衡。Phavor等项目利用数据影响内容分发,但最终也转向。经验表明,必须激励先进的生产方式。链上数据参与系统决策是Web3与Web2推荐系统的本质差异。BlueSky的"订阅流生成器"是一种新尝试。Debank的社交模块也很有潜力。### 社交资产代币化另一条进化路线是利用社交进行发币。关键是如何建立代币价值共识和流动性。#### 注意力代币化Meme币的秘方包括内容、KOL、社群和财富效应。新技术如Farcaster的frames、ERC404等都在增强发币的Meme含量。但Meme代币的共识难以持久。#### 社交关系代币化将社交关系价值注入代币是更实在的方向。DAO项目、Friend.tech等都在这方面进行探索。#### 内容代币化内容代币化强调代币与内容产权的关系。但目前链上产权存在不确定性,维权路径不成熟,内容代币化尚未展现经济价值。#### Bonding curve解决流动性Bonding curve解决了小规模项目的流动性成本问题。Friend.tech的陡峭版bonding curve大幅降低了个人代币提供流动性的运营成本。Pump.fun的分段式bonding curve也是一种创新。## Web3社交的机遇与使命Web3社交虽然在探索中不断失败,但进步有目共睹:- 前端从PC端到移动端,再到渐进式Web应用- 钱包登录从助记词到MPC和抽象账户- 区块链基础设施进步降低记账成本,加快交易速度- 社交协议层建设者主动搭建适合的layer3- 网络扩容提升用户体验,支持更多并发信息- 嵌入式社交场景创新,提高组合性- 中间件在数据整合、分析、标签化等方面取得成就相比上一周期,基础设施和工具更完善,原住民不断增加,Meme代币和NFT持续教育潜在用户。## 多巴胺,大众的鸦片,Web3的解药当前主流短视频平台内容与Web3社交平台存在巨大差距。Web3社交要实现大规模采用,需要接入优质内容。未来可能的模式是:内容创作者居于小经济循环核心,自由选择适合的协议和工具,其他参与者通过代币参与经济循环。## Web3社交的蓝图以一个虚构的Web3剧集为例,展示了未来Web3社交可能的场景:- 去中心化媒体解决方案- 内容代币空投- 用户参与剧情决策- 粉丝代币系统- 通过frames售卖周边产品- 多平台联动这种体验将超越传统Web2平台。## Web3的使命Web3革命的底层是自由主义。我们的使命是把被中心化夺去的权利还给每个自然人,提供更多选择,而不是强加理想。## 结语Web3社交的困境来自技术不成熟和组织形态问题。未来社交媒体可能以内容发行方为核心,围绕用户和关联服务提供商。如何用好交互性、提升用户体验将是关键。寻找内容与社群在新环境下更好交互的方式,将决定Web3能否真正落地。
Web3社交新格局:技术进步与创新模式探索
探索Web3社交的机遇与使命
近期Web3舆论充满戾气,仿佛就是一个大型韭菜场。然而,Ponzi是中性的,是降低项目运营成本的融资技术,为项目最终成功护航。无论是DeFi、social还是其他赛道,都有持续奋斗的builder。Web3革命尚未失败,我们仍在期待去中心化的未来。
本文将梳理近8年Web3社交领域的发展历程,总结经验教训,探寻潜在机遇。Web3社交虽未完全成熟,但成果可圈可点。在技术持续进步、门槛不断降低的过程中,真正的产品涌现或许就在此时此刻。
Web3社交的底层需求理论
成功产品建立在坚实需求之上。人是社会动物,有社交需求。社交需求包括建立链接、感知他人、获得反馈等。持有代币是新型链接方式,开放可验证的数据库扩大了链接获得的信息维度。
互联网社交行为动机包括自我展示、情绪宣泄和寻找认同。从论坛到社交媒体,新场景不断涌现。规模经济是互联网社交显著特征,无法建立规模经济的项目难以生存。
Web3的独特优势在于跨数据库、可组合的社交界面,以及用代币量化权利互动的场景。近年来,Web3行业为获得规模优势费尽心机。
Web3社交的发展脉络
Web3社交发展呈现两个趋势:
去中心化社交技术标准的竞争
去中心化社交是未来刚需。新一代项目如Bluesky、Nostr、Lens、Farcaster等都给出了自己的协议。技术不是问题,关键是如何突破规模劣势。代币激励成为多数项目的直接手段。
代币激励革命遇阻
代币激励面临两大困境:社交内容主观价值难以判断,以及女巫攻击。STEEM作为先驱项目,在多个维度进行了创新尝试,但最终因共识崩塌而衰落。
其他项目如Torum、BBS等也采用代币激励,但违背了社交的"非金钱回报"要素。外部物质回报会降低内在心理回报,导致社交效率变低。
Farcaster上的Degen通过Meme代币激励社交项目的金融功能,创造财富效应,引发生态繁荣。这或将成为更优越的代币激励技巧。
内容自主革命阶段性挫折
早期项目如Mirror尝试内容上链、资产化,但缺乏流量和运营能力。内容资产化暂时还没有很好的案例。市场对内容资产化不敏感的另一原因是时机不对,用户并不那么在意自身内容主权。
注意力主权的新征程
内容推荐系统持续发展。项目如Yup、Wormhole3等尝试用代币激励内容列表式推荐,但难以与智能算法抗衡。Phavor等项目利用数据影响内容分发,但最终也转向。
经验表明,必须激励先进的生产方式。链上数据参与系统决策是Web3与Web2推荐系统的本质差异。BlueSky的"订阅流生成器"是一种新尝试。Debank的社交模块也很有潜力。
社交资产代币化
另一条进化路线是利用社交进行发币。关键是如何建立代币价值共识和流动性。
注意力代币化
Meme币的秘方包括内容、KOL、社群和财富效应。新技术如Farcaster的frames、ERC404等都在增强发币的Meme含量。但Meme代币的共识难以持久。
社交关系代币化
将社交关系价值注入代币是更实在的方向。DAO项目、Friend.tech等都在这方面进行探索。
内容代币化
内容代币化强调代币与内容产权的关系。但目前链上产权存在不确定性,维权路径不成熟,内容代币化尚未展现经济价值。
Bonding curve解决流动性
Bonding curve解决了小规模项目的流动性成本问题。Friend.tech的陡峭版bonding curve大幅降低了个人代币提供流动性的运营成本。Pump.fun的分段式bonding curve也是一种创新。
Web3社交的机遇与使命
Web3社交虽然在探索中不断失败,但进步有目共睹:
相比上一周期,基础设施和工具更完善,原住民不断增加,Meme代币和NFT持续教育潜在用户。
多巴胺,大众的鸦片,Web3的解药
当前主流短视频平台内容与Web3社交平台存在巨大差距。Web3社交要实现大规模采用,需要接入优质内容。未来可能的模式是:内容创作者居于小经济循环核心,自由选择适合的协议和工具,其他参与者通过代币参与经济循环。
Web3社交的蓝图
以一个虚构的Web3剧集为例,展示了未来Web3社交可能的场景:
这种体验将超越传统Web2平台。
Web3的使命
Web3革命的底层是自由主义。我们的使命是把被中心化夺去的权利还给每个自然人,提供更多选择,而不是强加理想。
结语
Web3社交的困境来自技术不成熟和组织形态问题。未来社交媒体可能以内容发行方为核心,围绕用户和关联服务提供商。如何用好交互性、提升用户体验将是关键。寻找内容与社群在新环境下更好交互的方式,将决定Web3能否真正落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