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比特幣資產代打機制的最佳模型分析## 前言交易是web3的核心,注意力是其最重要的資源。價格是熱度的起點,而價值則是時間的終點。比特幣減半和Runes協議推出已經一個月有餘。在這段時間裏,湧現出了衆多代打平台和交易市場。減半當天,一筆Runes資產的代打成本甚至超過了100美元。本文將以Runes資產爲例,探討比特幣上資產代打(蝕刻)模型的最佳機制。## 1. Runes代打平台GAS排名分析從方案角度來看,主要結論如下:1. gas成本排序:拆分+鏈式方案 < 鏈式 < 拆分 < 單打2. 中心化程度:鏈式(無中間地址)< 拆分(無中間地址)< 鏈式(有中間地址)< 拆分(有中間地址)3. 資產歸集效果:鏈式 > 拆分+鏈式 > 拆分4. 批量上鏈速度:拆分 = 拆分+鏈式 > 鏈式### 1.1 Runes蝕刻機制簡介Runes採用蝕刻技術,將信息記錄在比特幣UTXO的op-return字段中。這種方法在Bitcoin Core 0.9版本中引入,創建了一種可驗證但不可消費的輸出,使數據能夠存儲在區塊鏈上。在比特幣區塊瀏覽器中,可以看到交易附帶的op-return信息。這些信息雖然佔用了UTXO的輸出位置,但無法再次轉移或消費,類似於交易的備注區。Runes的代打機制可以簡單概括爲:一筆交易只能代打一個資產。交易成本主要體現在鏈上數據量的大小上。因此,最優的代打平台設計應該盡可能減少交易中UTXO的數量。### 1.2 拆分模型拆分模型在代打過程中先進行一筆交易,將資金拆分成多個子交易,然後每個子交易再進行資產鑄造。以某平台爲例,執行過程如下:1. 第一筆交易預估每個子交易的手續費,預留出546(常見粉塵值)+手續費金額,拆分出多個UTXO到新地址。2. 第二筆交易從新地址轉回用戶地址,完成代打,用戶獲得Runes資產。這種模型的主要問題是:- 需要先進行一筆拆分交易- 用戶獲得的是分散的UTXO- 用戶在賣出時可能需要先合並再掛單,增加了交易成本- 某些平台在拆分交易中不爲用戶執行代打,導致綜合損耗較高### 1.3 鏈式模型鏈式模型類似於一個連續的交易鏈,每筆交易都消費上一個還在內存池的交易。這種模式下,平台通常在首筆交易中收取手續費,後續交易循環處理,數據量相對較少。鏈式模型的優勢在於gas成本較低,但受到比特幣節點防DoS攻擊機制的限制,單個UTXO的vout被消費及其鏈路最多只能有25個交易在內存池中。這也是爲什麼大批量鑄造通常採用中間地址的原因。## 2. Runes最佳代打模型:拆分+鏈式某平台採用了拆分+鏈式的方案,成爲目前相對較佳的模型。其特點包括:1. 拆分時就爲用戶打上一筆資產,不浪費機會2. 25次以內的鑄造,拆分出足夠鏈式鑄造的gas後執行3. 25次以上的鑄造,拆分出多個鏈式所需的gas後執行這種模型雖然基本手續費不優於純鏈式,但能實現大批量鑄造,並且上鏈效率可控制在2個區塊內完成。### 2.1 上鏈效率的重要性比特幣節點有防DoS攻擊機制,限制單個UTXO的vout被消費及其鏈路最多25個交易在內存池中。這就是爲什麼大批量鑄造通常採用中間地址的原因。拆分模型在拆分交易上鏈後,可以無限制放入內存池(因爲父交易已不在內存池,每個UTXO的vout獨立計算25限制)。而鏈式模型只有25個交易可以同時在內存池中。因此,最優模型不僅要考慮gas成本,還要兼顧大批量鑄造能力。### 2.2 BTC手續費優化率對比以Taproot地址爲例,不同類型地址的手續費結構略有不同:- 每增加一個input,vsize增加58- 每增加一個output,vsize增加43- 每個OP_RETURN,vsize增加約30通過計算可得:- 鏈式批量Mint 10筆,成本爲1310 vsize- 拆分批量Mint 10筆,成本爲1697 vsize- gas優化率:22.8%- 鏈式批量Mint 20筆,成本爲2620 vsize- 拆分批量Mint 20筆,成本爲3437 vsize- gas優化率:23.8%看似20%的優化不多,但在高昂的代打費用時期,10次批量可以節省200美元左右的成本,這對於交易心理閾值有顯著影響。## 3. 總結Runes資產協議發行一個月來,雖然未能突破10億美元市值,但其發展仍值得關注。目前生態中代打和市場兩個核心基建不完善,導致散戶參與成本過高,機構參與缺乏生態運營。現有平台要麼收取高額手續費,要麼功能不全面。一些平台雖然採用低成本的鏈式模型,但gas估算不準確可能導致交易失敗,影響上鏈的確定性。此外,目前的代打模型忽視了用戶的真實需求——交易本身。在市場早期價格波動巨大的情況下,除了項目方的市場行爲,大批量打資產的需求其實並不多。平台的核心用戶應該是散戶。因此,雖然鏈式模型成本低,但在市場缺乏拆分工具的情況下,可能不適合最早期的高速波動定價階段。20多張資產復合在1筆交易中,會提高交易的門檻。本文僅討論了BTC上資產的代打機制,未來還將探討適用於BRC20、Ordinals、Atomical、Runes等新資產的交易市場模型。
探索比特幣資產代打機制:Runes協議的最佳模型分析
比特幣資產代打機制的最佳模型分析
前言
交易是web3的核心,注意力是其最重要的資源。價格是熱度的起點,而價值則是時間的終點。
比特幣減半和Runes協議推出已經一個月有餘。在這段時間裏,湧現出了衆多代打平台和交易市場。減半當天,一筆Runes資產的代打成本甚至超過了100美元。
本文將以Runes資產爲例,探討比特幣上資產代打(蝕刻)模型的最佳機制。
1. Runes代打平台GAS排名分析
從方案角度來看,主要結論如下:
1.1 Runes蝕刻機制簡介
Runes採用蝕刻技術,將信息記錄在比特幣UTXO的op-return字段中。這種方法在Bitcoin Core 0.9版本中引入,創建了一種可驗證但不可消費的輸出,使數據能夠存儲在區塊鏈上。
在比特幣區塊瀏覽器中,可以看到交易附帶的op-return信息。這些信息雖然佔用了UTXO的輸出位置,但無法再次轉移或消費,類似於交易的備注區。
Runes的代打機制可以簡單概括爲:一筆交易只能代打一個資產。交易成本主要體現在鏈上數據量的大小上。因此,最優的代打平台設計應該盡可能減少交易中UTXO的數量。
1.2 拆分模型
拆分模型在代打過程中先進行一筆交易,將資金拆分成多個子交易,然後每個子交易再進行資產鑄造。
以某平台爲例,執行過程如下:
這種模型的主要問題是:
1.3 鏈式模型
鏈式模型類似於一個連續的交易鏈,每筆交易都消費上一個還在內存池的交易。這種模式下,平台通常在首筆交易中收取手續費,後續交易循環處理,數據量相對較少。
鏈式模型的優勢在於gas成本較低,但受到比特幣節點防DoS攻擊機制的限制,單個UTXO的vout被消費及其鏈路最多只能有25個交易在內存池中。這也是爲什麼大批量鑄造通常採用中間地址的原因。
2. Runes最佳代打模型:拆分+鏈式
某平台採用了拆分+鏈式的方案,成爲目前相對較佳的模型。其特點包括:
這種模型雖然基本手續費不優於純鏈式,但能實現大批量鑄造,並且上鏈效率可控制在2個區塊內完成。
2.1 上鏈效率的重要性
比特幣節點有防DoS攻擊機制,限制單個UTXO的vout被消費及其鏈路最多25個交易在內存池中。這就是爲什麼大批量鑄造通常採用中間地址的原因。
拆分模型在拆分交易上鏈後,可以無限制放入內存池(因爲父交易已不在內存池,每個UTXO的vout獨立計算25限制)。而鏈式模型只有25個交易可以同時在內存池中。
因此,最優模型不僅要考慮gas成本,還要兼顧大批量鑄造能力。
2.2 BTC手續費優化率對比
以Taproot地址爲例,不同類型地址的手續費結構略有不同:
通過計算可得:
鏈式批量Mint 10筆,成本爲1310 vsize
拆分批量Mint 10筆,成本爲1697 vsize
gas優化率:22.8%
鏈式批量Mint 20筆,成本爲2620 vsize
拆分批量Mint 20筆,成本爲3437 vsize
gas優化率:23.8%
看似20%的優化不多,但在高昂的代打費用時期,10次批量可以節省200美元左右的成本,這對於交易心理閾值有顯著影響。
3. 總結
Runes資產協議發行一個月來,雖然未能突破10億美元市值,但其發展仍值得關注。目前生態中代打和市場兩個核心基建不完善,導致散戶參與成本過高,機構參與缺乏生態運營。
現有平台要麼收取高額手續費,要麼功能不全面。一些平台雖然採用低成本的鏈式模型,但gas估算不準確可能導致交易失敗,影響上鏈的確定性。
此外,目前的代打模型忽視了用戶的真實需求——交易本身。在市場早期價格波動巨大的情況下,除了項目方的市場行爲,大批量打資產的需求其實並不多。平台的核心用戶應該是散戶。
因此,雖然鏈式模型成本低,但在市場缺乏拆分工具的情況下,可能不適合最早期的高速波動定價階段。20多張資產復合在1筆交易中,會提高交易的門檻。
本文僅討論了BTC上資產的代打機制,未來還將探討適用於BRC20、Ordinals、Atomical、Runes等新資產的交易市場模型。